一场发生在河南兰考县私人孤儿收养所的大火,最终造成了7名孩子死亡的悲剧,也终于唤起了被遗忘许久的建设孤儿收养体系的呼声。1月9日,民政部发表《民政部回应河南兰考火灾事件:我国孤儿收留养育能力亟待全面提高》,介绍了中国现有孤儿数量及养育模式、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和民政部近期部署等几方面的情况。
按照2008年出版的国内第一本孤儿研究专著《中国孤儿状况研究》显示,2005年中国孤儿的大致数量为57.3万,而根据昨日民政部报告中披露的数据,中国现有孤儿61.5万名。可见,8年以来,中国社会里的孤儿总数正在上升。而官方收养占1/5,个人收养疏于监管的事实也告诉我们,现有的孤儿收养体系充满了各种漏洞和不足。
或许,兰考县官员关于7个孩子的生命能够换来孤儿救助体系的完善及社会进步,已经很值这样的表达,很容易让人觉得言说者的冷血。但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这些孩子的离去还不能真正敲响警钟,促使政府和社会积极地完善这一破败不堪的制度体系,那么身处于此一时代的人们也许属于更加冷血的群体。
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各级政府对于孤儿收养当然有着责无旁贷的职责。个中理由,已经无需赘言。因此,建设一个完善的孤儿收养体系,政府必须要负兜底的责任。目前,虽然省一级有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9家,地一级有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333家,县一级有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64家,800多家社会福利机构设立了儿童部。但多数县(市、区)没有专门的儿童社会福利机构,此次事发的兰考县便属此列。因此,加强政府救助机构的布局和建设,应当有声音呈现在两会上,通过增加预算来推动儿童福利机构的普及。
当然,除了官方儿童福利机构之外,民间慈善组织和个人也是重要的对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原因不仅仅在于民间的组织或者个人拥有这样的能力或需求,更在于“家庭寄养”的模式更有利于孤儿获得与同龄人同等的精神关爱。因此,拓宽民间收养孤儿的法律制度空间,理当成为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民间机构和个人收养孤儿的途径毫无疑问有着政府收养不具备的种种优势,它减轻了公共财政的负担,也满足了一部分人收养孩子的需求,更有利于社会道德的提升,以及信任、规范等社会资本的增加。不过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在收养条件与程序上的限制较为繁琐,在资质审核上存在有法难依、有令难行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目前针对民间收养行为的监管力量还处于虚置状态,孤儿疏于照顾乃至受到人身虐待都属于无法避免的情况。
在民政部昨日发布的回应中,强调了给予民间组织和个人更大收养空间的重要性,但对于政府监管的责任,却没有太多着墨。但很显然,即便政府不想履行全部的监管责任,只是想通过赋予一些社会评审机构一定的审核资质,由这些机构负责审核乃至监管孤儿的收养状况。然而,政府还是需要和社会一起,建起一个总体的制度框架,让社会介入的成本更低,违法的成本更高。
以兰考大火为契机,建设一个中国社会的孤儿收养体系,已成迫在眉睫之事。这其中既包含了对全国范围的孤儿总数进行一个彻底而非大致的摸底,更要求政府能够投入更大的财政预算,做好官方儿童福利机构的普及。与此同时,如何在法律和制度上消除藩篱,给予民间机构和个人以更大的空间介入孤儿收养,也是此事件发生后应当迈出的步伐。当然,不论官方还是民间收养孤儿的行为,最终都需要建立起一个资质审核和常态监管的配套制度体系。只有这样,类似兰考大火的悲剧才会失去它发生的条件,数十万孤儿才能获得最基本的温暖和保障。
(原标题:[社论]完善孤儿收养体系,亟须撑大制度空间)